北京车险服务指标增至六项
作为有10多年从业经验的律师,罗瑞玺一直关注物业管理等民生福祉。
郭大进指出,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全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效,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乡村建设基础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昭通日报记者:单虹文/图校对:崔鹏。
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帮扶成效,加强项目对接落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市委书记郭大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昭通新篇章。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家伟主持会议。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5.1亿元,增长9.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会议以视频形式开至全市各乡(镇、街道)。乡村建设基础不断夯实,昭通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昭阳、威信、水富3个县(市、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县,农村供水工程持续巩固提升。
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村两委换届圆满完成,昭通政法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深入开展,全市信访总数下降13.2%。记者从2月25日召开的昭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以来,昭通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2021年,昭通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5.1亿元、增长9.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收,六大高原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到694亿元、增长39.9%,累计认定龙头企业470家、三品一标产品439个。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00元、增长10.8%,增速排名全省第六位降雪后,大山包的高山草甸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飞翔其间的黑颈鹤姿态优美,与雪地蓝天构成一幅幅水墨画,令人惊艳。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十三五以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大河村位于赤水河(威信段)一级支流石坎河沿线。移交涉嫌违法案件170个,具备立案条件并已立案查处147个,共处罚金2070万元。全市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大气环境方面,昭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3年保持99%以上。
岸边的威信县扎西镇大河村,网格责任单位干部职工、河道保洁公益性岗位群众和网格责任村民,定期捡拾河道垃圾、清扫路域卫生、清理路边杂草。昭通日报记者 张广玉 摄守护人鹤和谐家园每到冬季,黑颈鹤陆续飞抵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场面蔚为壮观。每周五上午,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纷纷深入网格责任区,组织群众开展共护赤水河行动。环保铁军亮剑护卫绿水青山近年来,昭通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创新综合执法模式,把生态环境执法摆在重要的突出位置、核心位置,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执法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扬乌蒙环保铁军精神,注重源头防控,从严从重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为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保驾护航。
护一江春水向东流昭通的美在山水之间,水让昭通变得秀美而灵动,水更是昭通人的一笔财富。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地)23个,总面积248.4万亩。
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乡村,青瓦白墙、绿树成荫,秀美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河水更清了。
以练促战,注重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家家监管到位。通讯员 易盛芳 摄春天,是草木萌芽、万物复苏的季节。空气更清新了,蓝天常相伴。按照《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实施方案》,昭通市以镇雄、威信两县和17个乡(镇)为重点,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深入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板、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黄矿渣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还果、禁止非法捕捞、流域内禁养区禁建区评估调整、绿色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以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不乱扔垃圾、不直排粪污、不侵占河道、不违规搭建、不养成陋习)保护公约,重点在拆危旧、补短板、清环境、美庭院4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赤水河流域最美乡村。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大山包保护区共对1696户7923人实施进城入镇易地扶贫搬迁,对迁出农户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民生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截至目前,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共检查企业510家次,其中重点企业77家、一般企业336家、建设项目及排污许可证监管97家、非双随机检查企业1518家。
全市生态系统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畅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对群众来信来电举报的每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及时回复。2021年3月1日至15日,省生态环境厅从省厅各处室和6个州(市)选派人员到昭通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共交办昭通生态环境问题2779个,已整改完成2611个,未整改完成168个,完成率94%。
随着繁殖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黑颈鹤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根据2021年全国越冬鹤类同步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越冬黑颈鹤数量已达15911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发展笋用竹产业不仅可以涵养当地水源,提高经济附加值,还能提高赤水河源头的环境承载力。从源头上杜绝赤水河流域被污染,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强化六乱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多举措保护赤水河流域,并启动镇雄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威信县第二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黑颈鹤是国际公认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鸟类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赏心悦目的美景背后,是昭通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2022年1月5日至6日,工作人员分为4个调查小组分别在4个黑颈鹤的夜宿地开展同步调查,经过2天调查,记录到飞临大山包大海子越冬栖息的黑颈鹤达到1926只,相比2021年同步调查结果(1395只)增加531只。
昭通日报记者:莫 娟。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以排污许可证为环境监管基础,整合审批、监测、监控、执法、投诉举报等档案数据,建立污染源一源一档监管数据库。
同时,对群众反映属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从重从快原则,落实专人一抓到底,始终保持对违法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和高压态势,让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树立起不能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意识,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守法局面。2021年,我市先后共派出6批228人次执法检查组到玉溪、红河、保山、昆明、迪庆、普洱等州(市)参加了省级联合执法检查。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注重以突出实战、突出重点、突出联动、突出创新为原则,实施全年、全员、全过程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为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业务水平,提升环境违法办案质量,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夯实执法基础。为缓解人鹤争地矛盾,在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以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管护局争取上亿资金恢复湿地2万余亩,在保护区核心区建成一大批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筑坝蓄水恢复湿地植被等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妥善处置了3·10镇雄县以勒镇庙埂团树子打砂厂重油泄漏进入河道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和水富市7·23向家坝翻坝码头停泊货船倾覆事故,成功化解了因突发环境事件引起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湿地恢复、食物源基地、易地扶贫搬迁等生态项目的有效实施,大山包保护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候鸟提供了优质的越冬栖息地。
注重舆情研判,着力解决信访问题。昭通中心城市,空气清新、满眼翠绿。
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昭通市一直把修复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按照保护治理与减压修复同步推进的思路,对流域范围内的3.61万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占昭通市搬迁总人口的10.18%,实现了生态减压、搬迁减载。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25%。水环境方面,国家和省级考核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Ⅲ类水质以上。
评论列表